2025年,液氢产业在中国迎来多个突破式进展,从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到应用端的多元拓展,从技术标准的完善到示范项目的落地,中国液氢产业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航天高端领域加速走向产业化落地。
本文盘点2025年液氢10大突破式进展如下:
自主技术突破
1、航天六院20m³液氢储罐自主研制成功
7月,航天科技集团六院西发华威公司20m³液氢储罐自主研发成功。该储罐采用先进的真空绝热技术,有效降低了液氢的蒸发率,提高了储存效率。坚固的结构设计和优质的材料选择,确保了储罐在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该产品已通过专业机构的性能检测,其夹层封结真空度、夹层漏气速率、夹层漏放气速率、静态蒸发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表现优异。通过陕西省特种设备检验检测院的现场评审后,华威公司成功增项真空绝热容器(罐体)的制造资质。
2、海油工程“低温液氢储罐”获AIP证书
7月,海油工程特种设备分公司自主研发的深远海浮式平台“低温液氢储罐”设计成果,获中国船级社(CCS)原则性批准(AIP)证书。该储罐创新采用夹层高真空多层绝热结构,超90层玻璃纤维纸与双面镀铝薄膜交替堆叠,实现日蒸发率≤0.5%的行业领先指标,有效延长液氢存储时间,降低海上补液频率与成本。
3、酒钢液氢容器用钢通过技术评价
7月,酒钢旗下宏兴股份不锈钢分公司自主研发的液氢/液氦极低温环境压力容器用S31603(JLH)奥氏体不锈钢钢板,正式通过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技术评价,获得生产销售资质,成为国家氢能用材家族的新成员。经第三方检验,S31603(JLH)奥氏体不锈钢钢板及对应焊缝在-269℃的极低温状态下,具有非常理想的塑性、冲击韧性和断裂韧性,且氢脆敏感性极低,其适用厚度范围为5—60mm,温度范围为-269—100℃,可广泛应用于极低温液氢/液氦储存设备制造。
产品突破
4、我国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完成跑车测试
3月,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国内首款百公斤级车载液氢系统“赛道1000”经正式发布后,已完成与一汽解放蓝途“星熠”液氢燃电牵引车的跑车测试,凭借其行业领先的性能指标与稳定的系统输出,在应用场景中展现出显著性能优势,标志着液氢重卡研制和示范迈入新阶段。
5、国内首架吨级液氢无人机试飞成功
2月,宝鸡市凤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见证了国内首架吨级液氢电动垂直起降无人机的成功试飞,这标志着北京与陕西两地企业在液氢应用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此次试飞的无人机由陕西同尘和光低温科技有限公司、追梦空天科技(西安)有限公司及北京嘉清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三家公司分别在液氢储供系统、无人机设计和燃料电池系统方面提供了核心技术支持。
标准建设完善
6、国内首个车载液氢系统产品团体标准正式实施
5月,由北京汽车行业协会组织,航天科技集团六院101所牵头制定的国内首个车载液氢系统产品团体标准《液氢燃料电池电动商用车车载液氢系统》正式实施。
《液氢燃料电池电动商用车车载液氢系统》基于现有车载液氢系统研制基础,对车载液氢系统的产品定义、组成、系统技术要求、部件技术要求、试验方法、合格判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范,明确了车载液氢系统应完成安装强度试验、低温气密试验、系统振动试验和环境适应性试验。该标准将推进液氢在车辆端的应用进程,为液氢重卡示范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标准基础。
项目进展
7、首个“川渝氢走廊”液氢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启运
7月25日,由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牵头、北京航天试验技术研究所、航天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承建的“攀枝花液氢示范项目”主体设备启运,并顺利抵川。这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国产氢液化装置首次入川,开了首个“川渝氢走廊”液氢全产业链示范运营的新纪元。项目将首次实现液氢“制、储、运、加、用”商业示范。
8、国内首个液氢制储加用示范工程启动
6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液氢储供加用技术研究与交通枢纽示范项目”启动仪式在南充成功举行。项目将在南充建成国内首个液氢制储加用示范工程,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氢全链条解决方案,有效推进液氢产业商业化进程。
9、国内首条民用液氢全产业链工程示范成功
4月,我国首条涵盖液氢制取、储运、应用全环节的民用产业链示范工程取得成功,标志着我国液氢民用产业化再次向前迈出关键一步。该项目由中科富海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北京特种工程设计院、同济大学、中国特检院、中集圣达因、上海舜华、中船重工鹏力超低温、西安交大等 9 家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同打造。
10、国内首个万吨级液氢能源供应基地开工
1月5日,国内首个万吨级液氢能源供应基地宣布开工,由利源集团与河南中科清能、未势能源合作建设。项目建成后年产液氢2.3万吨,液氢纯度达99.9999%,可解决高端电子装备制造业用氢需求,辐射带动周边高端电子产业、氢燃料电池交通、氢燃机发电、氢冶金、氢化工及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模式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