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一天吃透一条产业链:氢能源(终极能源)

2025-08-09 16:40  来源:全球行业报告智库  点击:172

01

氢能源行业产业链全景图

1.1氢能源业链全景图

图片

1.2小结

上游(制氢)‌:涵盖化石重整制氢(配备CCUS设备)、工业副产氢(含丙烷脱氢(PDH)工艺包及PSA/深冷提纯设备)、电解水制氢(涉及电解槽、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电极材料)。

‌中游(储运与加注)‌:储运方式多样,有高压气氢(含IV型瓶、碳纤维材料、输氢管道、压缩机)、液氢(包含液化装置、液氢储罐)、固态储氢、有机液体储氢;加注环节需压缩机、加注设备、冷却设备、储氢瓶组及站控系统、管道及阀门。

下游(应用)‌:包含燃料电池系统(由电堆、空压机、双极板、循环泵、膜电极等构成)以及下游应用(如交通运输、电力(储能)、工业脱碳、建筑(热电联供))。

02

上游:制氢装备与材料

2.1上游制氢装备与材料

核心环节:电解槽技术(碱性ALK、质子交换膜PEM、阴离子交换膜AEM、固体氧化物SOEC)。

关键材料:

隔膜(PPS膜、复合膜);


电极(镍基/贵金属催化剂);


双极板(碳钢/工程塑料);


质子交换膜(全氟磺酸膜);


气体扩散层(钛毡/碳基材料)。


代表企业:

碱性电解槽:阳光氢能、青骐骥、派瑞氢能、隆基氢能;


PEM电解槽:赛克赛斯、鹭岛氢能、国氢科技;


AEM电解槽:稳石氢能、氢弯科技、亿纬氢能;


材料供应商:东岳未来(质子膜)、保时米(电极)、天津津轮(PPS膜)。

2.2上游制氢装备与材料发展现状

‌制氢环节‌:

中国目前仍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占比约80%;

绿氢产能快速扩张,2025年预计电解槽装机量将达15GW;

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持续下降,部分地区已具备经济性;

‌储运环节‌:

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成熟,35MPa和70MPa储氢瓶已实现国产化;

液氢储运在航天领域应用成熟,民用领域开始试点;

输氢管道建设加速,已建成管道里程约400公里。

‌加氢站建设‌:

截至2024年底,中国已建成加氢站约400座;

加氢站核心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0%;

"十四五"规划目标到2025年建成1000座加氢站。

2.3上游制氢装备与材料技术发展现状

技术发展现状:

碱性电解槽(主导市场):占2024年招标量的98.6%,单槽成本降至436万元/台(1000Nm³/h),国产化率超95%(除隔膜外)。

PEM电解槽:需求萎缩(仅占1.3%),膜电极依赖进口(科赛Nafion膜主导),成本高达535万元/台(200Nm³/h)。

AEM电解槽:爆发元年(新品13款),稳石氢能中标全球首套1.25MW项目,国产膜电极仍处验证期。

产能过剩隐现:

碱性电解槽名义产能超28GW(2024年),但实际出货仅1.5GW。

头部企业加速扩产(如派瑞氢能3.5GW、阳光氢能3GW)。

隔膜国产化滞后(东丽占80%市场)。

PEM贵金属催化剂(铱、铂)成本高企。

03

中游:氢能源生产与储运

3.1中游生存与储运技术

生产模式:

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如内蒙古乌兰察布10万吨项目);

氢氨醇一体化(如吉林大安、松原项目)。

储运技术:

高压气态储运(主流);

管道输氢(示范中,如乌兰察布-燕山石化项目);

液氨/甲醇载体(出口导向);

项目分布:三北地区(内蒙古、新疆、宁夏占规划产能70%)。

3.2中游生存与储运技术现状

项目进展:

从项目产能来看,规划产能最多的五个省份依次为内蒙古、辽宁、吉林、湖北、黑龙江,具体规划产能及百分比分别为1941.2万吨(34%)、989 万吨(18%)、862.8 万吨(15%)、320万吨(6%)、293 万吨(5%)。

图片

从项目所处阶段来看,大部分项目仍停留在公开签约或备案阶段,尚未有进一步的规划。具体为,公开签约或备案阶段的项目有123个,对应规划产能每年4922.39万吨,约占总规划产能的 86%;规划招标中的项目有 11个,对应规划产能每年 484.7 万吨,占比约为 8%;建造中的项目有 13 个,对应规划产能每年 323万吨,占比约为 6%;运营中的项目为2个示范项目,年产能共 6000 吨。各阶段对应的规划产能及百分比如下。

图片

核心挑战:

消纳困境:西北地区绿氢产能集中,但本地工业需求不足,外运成本高(如氢气运输成本达8-10元/kg)。

转型方向:项目向“氢氨醇一体化”升级(如吉林大安项目),通过液氨/甲醇载体降低储运难度。

欧洲以管道输氢为主,中国仍依赖高压气罐。

图片

氢能源主要系统发展现状:

‌燃料电池系统‌:

电堆功率密度达到4kW/L,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质子交换膜国产化取得突破,但高端产品仍依赖进口;

催化剂铂用量持续降低,非铂催化剂研发进展显著。

‌氢能动力系统‌:

燃料电池发动机功率覆盖30-240kW;

车载储氢系统III型瓶实现量产,IV型瓶开始小批量应用;

系统成本较2020年下降约40%。

04

下游:应用场景

4.1下游主要应用场景

工业领域(主力):

绿色甲醇:航运燃料(马士基订单驱动)、化工原料;

绿色合成氨:火电掺烧(政策强制10%)、化肥生产;

绿色炼化:炼厂灰氢替代(中石化项目);

氢冶金:钢铁低碳转型(宝武示范项目)。

交通领域:

燃料电池汽车(加氢站供氢);

船舶/航空燃料(SAF可持续航煤)。

能源领域:

氢发电(燃气轮机掺氢);

氢储能(长时储能技术)。

4.2下游目前发展现状

交通与储能领域:

燃料电池车:42个建成项目配套加氢站,但规模有限(年消纳氢4.21万吨)。

氢储能:示范项目推进(如宁夏太阳山项目),写入《新型储能行动方案》。

‌工业领域‌:

绿氢替代灰氢在合成氨、甲醇等化工领域应用加速

氢冶金示范项目陆续投产

石化行业氢能需求持续增长

‌能源领域‌:

氢储能示范项目规模扩大,最大项目达10MW级

氢能热电联供系统在工业园区推广

可再生能源制氢-储氢-发电闭环模式开始探索

05

政策与全球趋势

5.1国内政策

顶层设计:《能源法》将氢纳入能源体系,工信部要求2027年绿氢在合成氨/甲醇/冶金领域规模化应用。

图片

地方支持:内蒙古、新疆等地放开非化工区制氢限制,提供电价/补贴支持。

5.2国际动向

欧盟:启动69亿欧元Hy2Infra计划,强制2030年工业用氢42%为绿氢。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补贴3美元/kg绿氢,推动80亿美元氢中心建设。

日韩:聚焦进口(日本2030年目标720万吨),韩国强制发电掺氢2.1%。

图片

5.3趋势

‌技术趋势‌:

电解槽大型化、高效化

储氢材料轻量化、高密度化

燃料电池长寿命、低成本化

市场趋势‌:

绿氢占比将快速提升

交通应用从商用车向乘用车扩展

工业领域将成为最大用氢场景

5.4 挑战

产能过剩:电解槽产能利用率不足20%,行业洗牌在即。

技术卡点:PEM膜电极、AEM阴离子膜国产化待突破。

消纳瓶颈:亟需配套输氢管道和就地转化项目(如绿氨/醇工厂)。

安全:标准体系和安全规范有待完善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和经济性仍需突破


{"status":"error","msg":"\u83b7\u53d6Token\u5931\u8d25 : invalid ip 39.97.5.237 ipv6 ::ffff:39.97.5.237, not in whitelist rid: 68bbf8c1-101d3eb7-542756e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