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分析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AEM制氢技术加速跨越商业化鸿沟!

2025-08-30 17:19  来源:氢能之电解槽与新材料  作者:张国辉  点击:14

阴离子交换膜(AEM)电解水技术正凭借其独特优势,成为氢能领域的新宠。随着政策支持与资本投入的加码,这项一度被实验室束缚的技术正在快速走向产业化战场。

图片

近年来,AEM电解槽因其兼具碱性电解槽的低成本和质子交换膜(PEM)电解槽的高效率潜力,成为全球氢能领域的热点技术。

它能够高效适配风光绿电的波动特性,是离网制氢场景的颠覆性解决方案。然而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落地,AEM技术曾面临巨大的“死亡之谷”。


01 政策东风强劲

国家能源局近期发布《关于组织开展能源领域氢能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将先进柔性离网制氢列为核心试点方向。

政策要求在深远海、沙戈荒、“高海边无”等电网薄弱地区,构建“风光氢储一体化”能源架构,配套电解槽规模不低于10兆瓦。这为AEM技术开辟了广阔应用空间。

多地政府也出台了具体补贴政策。例如内蒙古对绿氢项目每标方补贴0.2-0.4元,直接降低了绿氢生产成本。

欧盟碳边境税(CBAM)也推动了高耗能企业采购绿氢,为中国AEM技术出海创造了机会。


02 资本布局加速

资本市场已经开始了对AEM企业的“投资下注”。稳石氢能、北京未来氢能等企业相继完成新一轮融资,用于建设产能和开展材料研发。

清能股份推出了HET-A1000 5MW AEM电解水制氢系统,为全球客户提供高质、高效、成本可控的绿氢制取解决方案。

聚石氢友凭借其阴离子交换膜技术荣获“2025绿氢技术突破奖”,该技术可使电解槽系统降低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超30%。


03 产业化进程提速

2023年以来,国内多家AEM企业在技术突破、订单及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可喜进展。稳石氢能、亿纬氢能、中电绿波、泰极动力等企业相继发布AEM电解水制氢新品。

单模块电解槽越做越大。泰极动力正式发布的100标方AEM电解水制氢系统,总功率0.5兆瓦,生产1立方米氢气耗电仅约4.8千瓦时。

国内企业正积极推进AEM制氢的商业化应用。稳石氢能中标了国外10kW AEM制氢示范项目;北京未来氢能也中标某央企电厂5kW AEM制氢项目。


04 挑战仍存

AEM技术仍需突破关键瓶颈。阴离子交换膜的长期稳定性需要通过分子结构设计与交联工艺优化,解决碱性环境下的降解问题。

规模化应用经济性也需要通过量产线建设与工艺创新,推动绿氢成本降至1.5美元/公斤以下。

地缘政治影响也不容忽视。欧美对中国氢能技术的出口限制(如催化剂专利壁垒)可能倒逼国产替代,但也可能延缓技术迭代速度。

随着国家试点项目落地,AEM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主战场。其价值不仅在于绿氢生产效率的提升,更在于重构能源系统的柔性与韧性——在电网不可及之处构建独立能源单元。

未来3-5年是关键窗口期。若能在材料自主化、应用场景创新和政策协同上发力,中国有望在绿氢赛道的细分领域实现“换道超车”。

政策与资本的双轮驱动,正助推AEM技术跨越“死亡之谷”,迈向产业化发展的快车道。


{"status":"error","msg":"\u83b7\u53d6Token\u5931\u8d25 : invalid ip 39.97.5.237 ipv6 ::ffff:39.97.5.237, not in whitelist rid: 68bb9800-5a3ad116-33d622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