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中咨公司张建红:中国氢能产业初具雏形,2030年氢气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将达5%

2022-12-15 14:05  来源: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  点击:197
  12月14日,由国家能源局指导,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和中国产业发展促进会氢能分会共同举办的“中沙氢能务实合作研讨会”在线上举行。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张建红在会上指出,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针对氢能产业的支持已从早期的单纯的技术支持,转向全方位降低氢能综合应用成本,相关的氢能战略定位、氢能政策、氢能应用场景也正在深度调整。
 
 
张建红表示,中国氢能产业已初具雏形,一方面,氢气产能不断提高,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2021年我国氢气产能约4000万吨/年,产量3300万吨,产量同比增长32%,达到工业氢气质量标准的约1200万吨,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产氢大国。其中,煤制氢62%,天然气制氢19%,工业副产制氢18%,电解水约1%。
 
另一方面,氢能储运技术多点突破,高压气态储运技术是目前我国最为广泛的氢能储运方式,其技术相对成熟、基础设施依赖度较小。管道输氢可实现大规模、常态化、低成本的氢气长途运输,是未来氢气储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氢存储和固态储氢基本无需压力容器,运输便捷,处于示范阶段,是未来实现大规模氢能储运的方向。预计到2025年,液态储运和管道储运的方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同时,加氢网络逐步形成,据国家能源局数据,截至2022年6月,全国已建成加氢站超270座,加氢站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氢能应用场景广泛,在交通领域,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进入商业化初期,在工业领域,氢能冶金、绿氢化工示范项目加速落地,在建筑领域:“氢进万家”探索社区氢能应用新模式,主要探索应用于空间供暖、制冷、烹饪和备用能源等;氢燃料电池产业集聚效应初显,目前我国氢能产业逐步形成“东西南北中”五大发展区域,并逐渐辐射到周边地区;大型企业陆续入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三分之一的央企已经在制氢、储运氢、加氢、用氢等全产业链开展布局。
 
在张建红看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前景光明。首先,氢能需求将持续增长,2030年我国氢气年需求量将达3715万吨,在终端能源消费中占比约5%;2050年,氢气年需求量将达6000万吨,氢能在中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达到10%,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氢能成为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2060年增加至1.3亿吨左右,可再生能源制氢占70%,终端能源消费占20%。
 
其次,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发展,我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居全球第一,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推广,预计到2025年,可再生能源制氢成本将在目前的水平上降低35-50%,2050年,降幅可达60%。
 
再次,多元化示范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未来随着更多氢能投资项目落地,产业协同效应将逐步凸显,氢能将在交通、储能、工业等领域实现多元应用。
 
据测算,到2030年国内绿色制氢成本将较当前下降30%——60%,其中PEM制氢技术的成本下降幅度较大,绿色制氢在经济性上将可以与传统化石能源制氢和工业副产品制氢进行市场竞争。到2050年绿色制氢将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标志着绿氢时代的到来。
 
张建红进一步表示,按照氢气的绿色化程度,可分为初期、中期和远期。氢能产业发展初期大概是2030年前,由于短期内电解水制氢成本高,短时间内很难成为氢气的主要来源,工业副产氢由于成本低、运输方便等优势将成为短中期发展重点。在2030-2050年,进入中期阶段,将以煤制氢+CCUS(碳捕捉-利用与封存)、可再生能源发电制氢等大规模集中稳定供氢为主,工业副产氢为辅助手段。大概2050年后,将进入绿氢时代,未来必然以可再生能源发电制绿氢为主,煤制氢+CCUS、生物质制氢等成为有效补充。
 
对于我国氢能产业发展需求,张建红表示,一是可促进交通、钢铁、化工等领域大规模减碳;二是发挥氢气大规模、长时间存储优势,以电能制氢储能支撑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电力系统安全运行;三是氢电协同可构建多元清洁的能源供应体系,推进天然气掺氢管网规划,可强化能源供应安全保障;四是加快“三北”地区可再生能源及绿氢开发布局,实现当地经济社会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
 
{"status":"error","msg":"\u83b7\u53d6Token\u5931\u8d25 : invalid ip 39.97.5.237 ipv6 ::ffff:39.97.5.237, not in whitelist rid: 67380128-756a1799-02923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