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暨天合元氢新品发布会”在常州举行。氢能高质量发展论坛立足氢能产业发展现状,围绕氢能技术应用,绿氢综合应用及商业化模式创新,氢能产业发展及地方政策助力等问题展开深入讨论。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肖晨江主持本场高端对话。
以下为发言内容整理:
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长三角大区总经理赵亚军:氢能发展仍面临储运、审批两大瓶颈
上海舜华新能源系统有限公司(下称“舜华”)成立于2004年,成立的主要目标之一正是推动车载供氢系统和加氢站的国产化。时至目前,舜华已成为了国内车载供氢系统的龙头企业,国内车载供氢系统市场占有率已达到30%,同时也拥有了七十多座加氢站,加氢站市场占有率达到28%左右。另外,舜华也在核电、军工等领域有所布局。
目前国内氢能发展势头火热,但其中瓶颈也不容忽视。一方面,氢气运输和储存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很多加氢站盈利困难。以我国北部地区来看,风光可再生资源非常丰富,制氢成本相对较低,但较高的运输成本明显限制了氢能发展。但实际上,如果能够将运输和储存结合起来,氢能将获得更大发展。舜华旗下的驿蓝金山加氢站依托上海金山化工区的副产氢气,经提纯、管道运输后,达到了较低的运营成本,进而实现了盈利。
另一方面,氢能发展还面临审批流程复杂的问题,尤其在土地审批方面,流程相对较长,涉及部门较多。在此呼吁减少氢能项目审批时间,如果氢能项目时间成本降低,氢能板块很可能迎来更大发展机会,为投资者带来更多利好。
天合光能集中电站事业群零碳园区负责人韩亚西:氢能是零碳园区不可或缺的部分
提到零碳园区,首先想到的肯定是碳中和。目前市场上获得公认的碳中和行业标准是由BSI(英国标准协会)宣布制定的公共可用碳中和承诺标准PAS 2060,按照这一标准,绿电供应这一部分首先解决的正是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而在我们看来,氢能将可以解决其中的直接排放。在零碳园区中,氢能能够通过供应燃料和原料来解决交通、建筑等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当然,这里的氢能肯定是绿氢,未来天合光能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将绿氢应用到这些领域当中。
从全球范围来看,目前最成功的零碳园区案例位于苏格兰,不仅大规模运用了海上风电和光伏发电,还配备了电化学储能系统进行调峰,更是使用了2万千瓦的电解水制氢装备生产氢气,运用这一系统,该零碳园区还解决了550辆公交车辆的往返用氢需求。
在我们看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全球市场,氢能将拥有广阔的应用场景,为此未来天合光能集中电站事业群将与天合元氢紧密协同,共同为构建零碳新世界贡献力量。
天合元氢副总经理卞铁铮:碱性电解水制氢大有可为
天合元氢成立于2021年,作为碱性电解水制氢产品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目前天合元氢已下线了首台套产品,同时也积累了大量可再生能源制氢解决方案经验,与下游钢铁冶金、制氢制氨需求做了匹配。
近几年,我国碱性电解水制氢板块得到快速发展,各个行业龙头企业都在积极投入碱性电解水制氢板块。在国内市场中,由于成本相对较低,本身技术较为成熟,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发展拥有广阔前景。然而,受限于碱性电解水制氢材料、设计等方面的限制,目前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技术尚没有颠覆性革新。天合元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技术创新探索,在催化剂、隔膜等方面尤甚,未来碱性电解水制氢领域将朝着更新的形式发展,未来空间可期。
实际上,电解水制氢设备的一大重要突破点是与下游应用的结合。以煤化工、钢铁冶金等氢能下游领域为例,这些领域需要大量稳定供应且成本低廉的绿氢替代此前大量使用的灰氢。在此情况下,电解水制氢设备领域可以与下游需求进一步结合,根据下游需求做出具体的优化措施,与下游客户共同研究探索制氢技术。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新能源部战略市场总监张雪:第三方机构助力氢能产业化发展
近年来,氢能产业实现快速发展,国家层面及各个地方的政策支持频频发布,为氢能产业注入活力,我们真正迎来了氢能经济1.0时代。需要注意的是,产业的加速发展必然带来很多新技术,产业规模也在加速发展,我们认为,在技术的更迭变化过程中,第三方机构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阶段,很多氢能企业陆续发布“首台套”技术装备,实际上第三方机构可以在装备发布之前,开展一些功能验证、耐久性评估工作等,以保证“首台套”装备应用产生更好效果。
这两年,氢能产业发展虽已进入快车道,但在氢能标准方面仍存在着标准体系不完善、标准适用范围较窄等问题。随着技术迭代速度的加快,标准及时更新才能跟上技术发展步伐,虽然目前一些国家标准正在逐步修订,但目前来看,我国整个氢能标准体系还存在很多缺口。对此,第三方机构要在标准的缺口补充工作中,主动联合相关团体、研究机构、领军企业等共同深入合作,迎合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发挥第三方机构的重要作用,完善氢能标准体系建设。
此外,氢能安全问题也在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实际上,氢安全并不应只靠企业自发管理,更需要全行业、全社会相关机构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在这一阶段,第三方机构应建立全产业链质量监控体系,并在后续的氢能产业发展过程中,参与产品的检验检测认证、项目风险评估、项目运行监管等更多流程。
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主任肖晨江:可再生能源制氢市场前景巨大
伴随“双碳”目标的逐步落地,尤其是今年《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的出台,国家层面给氢能产业未来10多年的发展首次定下基调。
行业内如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发布了《开启绿色氢能新时代之匙:中国2030年“可再生氢100”发展路线图》,从发展潜力、地理分布趋势等多个角度论证,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制氢装机总量达到100吉瓦的可行性,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不过,无论是在交通还是化工领域,都需要比较稳定的绿氢供应来源,这将对制氢装备的性能、技术、动态响应等各个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氢能产业链非常庞大且复杂,这其中各环节的发展阶段和速度也各不相同,也存在着不同的发展瓶颈和问题,对此,需要业界同仁共同努力,促进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