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革命,确保能源供应,立足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推进能源低碳转型。
政府工作报告还明确提出,要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推进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等行业节能降碳。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完善减污降碳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围绕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各类社会主体均进行了广泛探索。而作为能源央企的典型代表,中国石化在“净零”排放和打造低碳竞争力方面,同样进行了深度的改革和创新。
中国石化在低碳环保、推动新能源发展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布局?如何评价中国氢能源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公司在发展氢能源方面又有哪些规划?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化党组书记、董事长马永生进行了专访。据他透露,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产业的总体思路是规划建设加氢站(油氢合建站)1000座。而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2021年全球投入运营的加氢站总和——685座。
逐步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
NBD: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石化在低碳环保、推动新能源发展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布局和探索?
马永生: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石化主动拥抱绿色变革,以碳的“净零”排放为终极目标,加速打造低碳竞争力。
在新能源领域,公司将氢能作为新能源核心业务,同时坚持新能源多元化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包括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在内的其他新能源业务。
公司将氢能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努力打造中国第一氢能公司,未来将抓住氢能产业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将其作为公司新能源的核心业务加快发展,大力推进氢能产业布局。
在太阳能领域,公司开展“千站光伏推广计划”,根据各地光照资源条件和地方扶持政策,与加油站综合改造、充电桩和换电设备建设等工程相结合,力争到“十四五”末,新增发电装机400兆瓦。2021年,已建设完成1000座光伏电站。
近年来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迅猛增长,到2021年已超过3亿千瓦
在风能方面,公司结合炼化基地布局,积极研究海上风力资源开发利用,探索开展海上风能发电项目。
与此同时,中国石化也是我国最大的地热公司,在“十四五”期间,将新增地热供暖面积5000万平方米,持续建设“城市供暖无烟城”,打造国家级地热开发利用平台。
而在生物质能方面,公司在2013年就实现了“地沟油上天”,用餐饮废油和植物制成生物航煤,未来我们还会加大建设生物柴油/航煤示范装置,并致力于开发新一代纤维素乙醇和丁醇技术。
此外,中国石化着力布局绿色交通。公司高度重视并积极支持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研究编制了应对新能源汽车的专项规划,在谋划好现有产业调整转型的同时,从能源供应和服务、相关材料研发生产等方面积极介入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
在充电站建设方面,公司借助加油站网络布局优势,推进与电力企业、充电运营企业的合作。截至今年2月,已建成充电站1212座、换电站83座、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1048座。
加氢站建设方面,随着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政策的逐步公布,氢能在交通领域的应用规模也在快速发展,中国石化已建成加氢站74座。
NBD:近期,中国石化发布了综合加能站新形象。加能站和传统加油站有什么区别?会给消费者带来哪些新体验?
马永生:中国石化助力绿色交通,逐步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
与传统的加油站相比,综合加能站不仅能给汽车加“油”,还能充电、加氢等。我们已经投运74座加氢站、1212座充电站、83座换电站、1048个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点。
比如,广西南宁石油新阳综合加能站是全国首座集油气氢电服及光伏、文旅、便利店、汽服、快餐等于一体的综合加能站,综合加能服务场景日趋成熟。
近期,我们还发布了综合加能站新形象。加能站品牌形象是公司竞争实力的综合体现,是公司赖以生存的“品牌工程”,是吸引客户的“饭碗工程”。打造国际一流、形象靓丽、服务齐备的加能站终端网络,也有助于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体验。
对综合加能站进行数字化赋能
NBD:“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将完成5000座综合加能站新形象改造。5000座是怎样的规模和体量?能够惠及多少消费者?
马永生:中国石化持续以客户为中心,将按照新形象标准逐步打造“油气氢电服”综合加能站,“十四五”期间力争完成5000座新形象改造,为亿万消费者提供高质量、高颜值的“中国石化服务”,让每一位来到加能站的消费者都能带着轻松愉悦的心情消费购物。
考虑到各地情况不一样,我们新形象站设计了旗舰站、标准站、普通站三个标准,灵活有序推进新形象站的改造工作。此外,其他非形象改造站将随隐患治理、提量改造、夜间亮化提升等方式逐步迭代,新形象站的元素会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我们的加油站内。
除了外观升级,我们也对站内进行了数字化改造,运用智慧支付、智慧营销、智慧物联、智慧监管等多项数字化成果,为顾客提供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的消费体验。目前,这些升级工作正在稳妥推进。将有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可以体验到从内到外全方位的服务新体验。
NBD:今年冬奥会期间,我们也看到了中国石化的身影,包括保暖纤维“内芯”、环保塑料袋等产品也出现在冬奥会会场。在清洁产品开发方面,中国石化未来有怎样的规划?
马永生:中国石化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要成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等重要指示,坚持人民至上,创造更多财富。
不仅是清洁产品,中国石化将一直致力于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积极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规划建设千座加氢站 打造全国第一氢能公司
NBD:近年来,中国石化逐渐加快在氢能源市场的布局,您如何评价未来中国氢能源市场的发展趋势?
马永生:氢能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之一,对推动能源转型、促进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绿氢通过可再生能源制取,生产过程基本不产生温室气体,从源头上杜绝了碳排放,是真正的清洁能源。
作为央企,中国石化提前谋划,探索未来绿色能源更多解决方案。发展氢能,中国石化“底气”十足。
一方面,我们有着丰富的氢气生产和利用经验,在氢能产业链涉及的关键材料和基本化学品方面也具有优势。
另一方面,公司拥有3万多座加油站,具有发展氢能业务的网络优势。目前,公司已将氢能作为公司转型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提出建设中国第一氢能公司的目标。
NBD:提到氢能源,不少消费者都有成本高、安全系数差等担忧,您认为氢能源要想在市场上普及,还需要补齐哪些方面的“短板”?
马永生:每一种新能源从出现到普及,都需要经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技术探索、市场培育等,需要行业内各企业、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就氢能而言,目前业界普遍认为,制约氢能发展的瓶颈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不成熟等因素带来的成本问题;二是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应用场景不足,商业模式不成熟。
中国石化作为央企,致力于切实发挥“顶梁柱”“压舱石”的作用,引领氢能行业发展。
比如,2021年11月30日,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正式启动建设,该项目是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绿氢示范项目,投产后年产绿氢可达2万吨。项目将开创绿氢炼化发展新路径,对炼化企业大规模利用绿氢实现碳减排具有重大示范效应。
NBD:“十四五”期间,中国石化在开拓氢能源市场方面将重点推进哪些工作?
马永生:公司“十四五”期间发展氢能产业的总体思路,一是规划建设加氢站(油氢合建站)1000座,加氢服务能力20万吨/年;
2021年,全球投入运营的加氢站总量达到685座
二是聚焦氢能交通领域和绿氢炼化领域,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规划累计绿氢产量超百万吨;
三是在氢能交通领域,打造全国最大规模的氢气制备、储运及加注网络。
公司计划,在绿氢炼化领域,将重点促进炼化企业转型脱碳,实现炼化行业绿氢利用规模全国最大。“十四五”末,建成中国第一氢能公司,年减排二氧化碳达到1000万吨以上。
碳捕集技术在未来减排降碳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NBD:作为国内传统能源行业的龙头之一,中国石化自身在企业转型发展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探索?
马永生:中国石化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更会因改革而强。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在“双碳”目标带来的历史挑战与机遇上,中国石化主动拥抱变革,力争打造世界领先洁净能源化工公司。
当前,中国石化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契机,纵深推进改革,并制定了路线图、时间表,分解细化了80项具体任务、498条具体措施。截至去年底,总体进度达90%,位居央企前列,改革取得的成效也收获了多方肯定。
2021年,中国石化经营业绩创历史最好水平,这也是公司持续将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结果。
改革永远在路上,中国石化会继续突出抓好增活力、提效率,巩固好来之不易的改革成果,推动企业管理持续上台阶,继续从国家战略全局的高度谱写改革发展新篇章。
NBD: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您今年关注哪些方面的话题?能否透露下今年的提案和哪些领域有关?
马永生:今年我准备了两个政协提案,第一个提案是《加快CCUS产业链发展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是指从能源利用、工业过程等排放源或大气中捕集分离二氧化碳,并输送到适宜场地转化利用或长期封存,是一种大规模碳减排的技术。
2020年,全球利用CCUS实现碳封存占碳排放总量的0.1%。有关机构预测,到2050年这个比重将达到22.4%左右,CCUS技术在未来全球减排降碳中将扮演重要角色。
到2060年,我国化石能源消费占比预计仍会占到26.8%,将产生27.1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除碳汇抵消,仍有10亿吨左右的缺口。我国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潜力巨大,且具备大规模捕集利用与封存的工程能力,通过CCUS补上缺口,将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选择。
我国可再生资源回收量虽然逐年增加,但与庞大的新增固废总量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第二个提案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加大废弃塑料及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力度》。“十三五”时期,我国工业固废综合利用量约130亿吨。目前累计堆存约620亿吨、年新增堆存超35亿吨。主要存在产量大、转化率不高、循环利用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等问题。
因此,我建议加快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体系,在推进工业固废源头减量、过程控制和末端高效治理相结合的同时,支持大型工业企业与市政部门建立废塑料供货关系,与快递、外卖、化妆品、食品、家电、汽车等塑料制品用户建立产业供需联盟,形成完整产业链,规范废塑料化学循环的市场。
记者手记丨推进能源转型 要坚持先立后破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围绕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各类社会主体均进行了广泛探索。
在我国能源资源禀赋仍然以煤炭为主的现实国情下,推动低碳发展、落实碳达峰方案,一定要坚持先立后破的基本原则,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激进做法。
作为国内能源央企的典型代表,中国石化推动能源转型的思路为社会带来了很好的参考。主动拥抱绿色变革,在打造低碳竞争力、加速形成绿色能源体系的同时,对传统能源进行逐步补充和替代,这将是当前能源企业在推进“双碳”工作中的主要方式。